晓星经常欺负同学,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其他同学都三五成群地玩着,只有晓星一个人呆在角落里,马老师悄悄地走过去,对他说:“咱俩一起玩吧。”晓星生硬地问道:“为什么?”马老师蹲下身来,俯在晓星耳边说:“因为我喜欢你啊!”他们两人玩起了游戏,游戏中,马老师问:“想让大家一起玩吗?那就大声招呼大家来吧!”因为有老师的参与,同学们很快围拢过来。这一次,晓星和同学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过后,马老师仔细观察晓星的行为,了解他与同伴相处的困难所在:其实晓星和同学们一起玩,就是不知道怎么和他人相处,欺负同学只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已。马老师组织开展以“交朋友”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教给晓星与人正确交往的方法,并鼓励班干部主动与晓星交往。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晓星渐渐不欺负同学了,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马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马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值得肯定的。现代学生观认为 :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晓星处于这一时期 ,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 ,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 ,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实际。没有缺陷 ,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 ,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改正错误 ,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良好品德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马老师组织了 “交朋友 ”的班会活动 ,在活动中教给了晓星与人相处的方法。 (2)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晓星是想要和同学们一起玩耍 ,他有这种交往的需求,但是因为欺负同学使他被孤立 ,所以老师需要把晓星的交往需求激励出来 ,并通过班干部主动和他交往的方式去建立这种联系。 (3) 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马老师能够找到晓星问题产生的原因 ,做到了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