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写于1980年代初期的人物专访。当时文革结束不久,许多人都十分关心“文革”中被迫害的人。写著名民主战士.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遭遇,实在是千头万绪,难以下笔,因为弄不好就写成了平反消息,像公布档案材料一样,令人感到乏味。请从以下三方面对本文进行分析:一.本文的结构及文风;二.文章的主旨与立意;三.文章语言叙述方面的特征。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吴晗和他的一家吴晗同志的沉冤终于昭雪了!然而吴晗同志和他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却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历史教训。12年前,吴晗一家住在北长街的一座清静整洁的四合院里。著名史学家吴晗,就在这满载线装书的书斋里,写出了许许多多著作,包括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历史剧《海瑞罢官》有谁能想到,一位在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深受青年敬重的民主战士,著名的一代学者,北京人民的副市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却突然间变成了“反革命”.“黑帮”呢?那时,吴晗一家四口,儿子吴彰,不满8岁,在景山小学一年级读书,女儿吴小彦,12岁,在小学五年级读书。吴晗的爱人袁震,也是研究历史的,因身患多种疾病,一直在家养病,协助吴晗研究明史。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无辜善良的家庭,竟然在林彪.“四人帮”一伙无数次的查抄.威逼和凌辱中,家破人亡!那时,吴晗经常被抓去到处游斗,每次回来时都是遍体鳞伤。小吴彰一上学就被孩子们用石子砖块追打着,高声叫骂“小狗崽子”!吓得他和姐姐小彦躲在家里再不敢上学了。吴晗每次挨打后,起先还有爱人袁震给他包伤,喂药,后来连袁震也被当做“反革命家属”关进了劳改队。1968年春,吴晗又被林彪.“四人帮”的“总顾问”和那个“砸烂公检法”的人诬告为“叛徒”.“特务”逮捕入监。从此,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爸爸了。妈妈呢?多病的妈妈,长期被关在劳改队潮湿的小浴室里,全身瘫痪了。13岁的吴小彦每天要骑车跑30多里去料理妈妈的病,还要干分派给妈妈的活。直到1969年3月17日,才允许她和弟弟把妈妈接出去看病。那是袁震被关进劳改队一年后,她第一次回家。半夜,妈妈的喘声惊醒了孩子们,两个孩子慌忙中把妈妈抬到医院,可是,当时,谁敢去积极抢救“黑帮”的家属?袁震的病情因延误而恶化了。3月18日清晨,袁震从昏迷中苏醒,她想喝口稀粥,小彰到处去找,还没等找来,医生通知说,妈妈已经死了。小彦和小彰凄凉地肃立在太平间。有谁知道妈妈心中带着多少痛苦离开了人间呢!再看妈妈一眼吧,啊,妈妈两眼半睁着,脸上闪着几大滴泪珠 又是一个凄惨的秋天。1969年10月11日,忽然有人来敲吴家的门。来人说是接两个孩子去看他们的爸爸。孩子们的心中顿时升起了希望,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小彦却又担心:怎么对爸爸提起死去的妈妈呢?姐弟俩怀着兴奋而又有些惶惑的心情,被领进一座医院的监护病房。一个专案组的人员对小彦说:“你爸爸今天早上死了,他临死前提出过想要见你们,可我们不知你们的住址。”犹如晴天霹雳,吴小彦和吴彰先是惊呆了,接着大哭起来。这情景,使在场的医生都心酸落泪了。他们再三要求看一看死去的爸爸。专案组人员却喝斥道:“你们的爸爸是个很坏很坏的人,如果你们不和他划清界限,没有你们的好处!…这件事不许你们声张出去,不许告诉任何人,否则后果将由你们负责!”就这样,两个孩子被恫吓出来,根本没有看到爸爸的遗体。他们一路哭着回到家。爸爸的骨灰也不知下落。他们的一腔冤屈去对谁说呢?他们只能偷偷在内衣袖上戴上黑纱,以悼念自己心爱的爸爸。从此,两个孤苦零丁的孩子,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日子。举目无亲,家贫如洗。15岁的小彦,从小是个娇气的姑娘,现在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担负起大人的生活重担,照料11岁的弟弟。有时候,她抑郁,生气,打了弟弟,就和小彰一起哭。在那黑云压城的日子里,因为他们是“黑帮”子女,很少有人敢和他们接近。姐弟俩饱尝了讥诮辱骂.拳打脚踢等种种难以忍受的滋味。这种生活上的熬煎和精神上的折磨,终于使姐姐小彦再也支撑不住了。1973年6月,她患了精神分裂症。1975年秋,社会上刚刚出现一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时,小彦因为和她的好友议论过“四人帮”,突然被非法抓进了公安局。这无理的囚禁和随之而来的折磨,使她神经更加错乱了。她哭闹,看守就打她她的门牙被打掉了,头破了,头发撕乱了。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监禁她的人甚至非法跑到医院去审讯她。在医院一再要求下,吴小彦被暂时放回家养病,但是她终因被折磨得身心俱残,走投无路。在绝望中,于1976年9月23日又一次选择了死,就这样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吴晗家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这样惨遭几乎“斩草除根”之祸?据“审查结论”说,吴晗的罪名有两条。其一是:“炮制出反动剧本《海瑞罢官》,为彭德怀翻案”,“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其二是:1947年向苏联共产党“曾提供过关于国民党中国的政治情况及民主同盟活动的珍贵材料”。这就是吴晗同志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叛徒”.“特务”罪名的根据。为什么1959年吴晗同志忽然写起有关海瑞的文章了呢?事实是这样的:1959年初,毛主席在上海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一次看戏曲《生死牌》的时候,对一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现在应该提倡学习海瑞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精神,建议找一位研究历史的人写写这方面的文章。这位中央负责同志便找到了明史专家吴晗。吴晗同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欣然命笔,在报上发表了《论海瑞》。之后不久,北京京剧团著名演员马连良要求吴晗写一出海瑞戏。吴晗同志七易其稿,边写边排,边排边改,历时一年,完成了历史剧《海瑞》。不少看过稿本的同志认为这个剧本写的只是海瑞的生平的一部分,定名《海瑞》不贴切。吴晗的一位老友索性大笔一挥,就在稿本上题了“海瑞 罢官”四个字。这就是《海瑞罢官》的由来。1959年之后,有关海瑞的文章.海瑞的戏多起来了,这正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提倡宣传“海瑞精神”的结果,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翻案”.“攻击毛主席”等等,纯属诬陷。至于说吴晗为苏联提供材料云云,也是故意耸人听闻。1947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激烈的时候。当时的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吴晗向苏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和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蒋斗争的情况,争取苏联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这完全是正确的,完全是好事。所谓“特务”.“叛徒”,完全是颠倒黑白,无耻陷害吴晗同志一生,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热爱祖国,一心向党。西南联大,当年被誉为“民主堡垒”。1943年,吴晗在这里同闻一多等著名教授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他们的住地昆明西仓坡成为当年昆明民主运动的聚会点。1945年,当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对派暗杀的噩耗传来,吴晗悲愤填膺,彻夜不眠,含泪写下了《哭一多》。全国解放了,吴晗向往已久的光明降临了中国的大地。他满腔热忱地投入党所交给他的新工作一一北京市副市长。17年来,他对首都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教师进修.少年科技.图书馆.天文馆等许多事业的设置和发展,都花费过不少心血。他在改变首都的环境卫生面貌方面,在发掘整理和保护首都文物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明代定陵的发掘,就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由吴晗主持的。繁忙工作之余,他从没有间断过致力于几十年的历史研究工作,特别是明史。他写的《朱元璋传》曾经得到毛主席的好评。他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做了进一步的修改,重新出版。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等多种著作。他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组织力量标点了《资治通鉴,并主编出版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地理小丛书》.《语文小丛书》。就是这样一位为了党的事业和历史科学的发展.普及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共产党员.一代学人,就是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人,就是这样一个解放前几次上了国民党特务暗杀黑名单的人,却万万没有想到,惨死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屠刀之下!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如今,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章。吴晗同志所惦记着的最小的儿子,现在已经考上了清华大学分校了。那天,我去看吴彰,正好吴小彦生前的好友小李也在。小李虽然今年也不过26岁,但他却一往情深地像小彦生前对待小彰一样,担负起照管吴彰的义务。他俩相依为伴,生活得很好,一个上大学,一个在工厂当工人。小李在努力自修英语,他也准备考学呢!床边的一张小桌上,放着小彦的骨灰盒和一座小彦梳着两条小辫的泥塑像。静静的房间里,我仿佛看到这三个孩子在一起谈笑的情景。小彰拿给我看一本大相册,相册中宋庆龄.康克清同志抱着童年时代小彦的照片,和吴晗一手搂着小彦一手搂着小彰的动人情景,又仿佛再现了当年吴晗和吴晗一家的幸福生活。(选自《柏生新闻作品选》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
(1)标题贴切,生动有力,为1分,无标题为0分,共(0-1分)。 (2)结构上围绕人来写,不仅写吴晗,而是吴晗家庭里四个人在文革中的命运,而线索是唯一的幸存者吴彰。同时注意家庭描写的前后呼应,文革前的四口之家,到结尾处的全家福照片,以及吳彰与小李组成的临时家庭,形成对比关系。文风朴实、内敛,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实现情感上的冲击力。(0-5 分)(3)文章主旨在于写文革对吴晗家庭的迫害,以及吴晗被打成“黑帮”的两条依据进行了澄清。意在证明吴晗不仅不是个“很坏很坏的人”,而是一片忠心,毫无二意的。他写关于海瑞的文章完全是遵照上级指示乃至毛主席的亲自要求的。通过这些证据的说明,深刻揭露了“文革”那种无法无天、暗无天日的岁月,人们无法为自己申辩,只能受尽冤屈,激发大家要争取民主,重视建立健全法制。这是~篇有浓度与深度的文章。(0-6分)(4)在语言叙述上十分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节来表达感情。如抑郁的时候打弟弟,然后抱着一起哭;姐姐生病后不让看病,还遭毒打、最后不得不自杀;妈妈将死时得不到医院治疗、爸爸死时都不能见上最后-面等等,这种“情与理”、“情与实”、“情与意”的写法值得注意。(0-6分)(5)评析短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完整。(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