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佛教、道教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三清尊神”。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道教解释“德”是得道,认为通过一系列道功、道术的修行,可使灵魂常在,肉体永生,返本还原,得道成仙。(2)道教推动了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发展。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道教的内丹学著作探讨人体“气、气化、气血、经络”等变化规律,丰富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手段。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硝石、芒硝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化学变化而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道教的服食术将草木药加入丹药烧炼,使药物种类从矿物扩大到草木。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开辟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他还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这些著作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陶弘景所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著名道士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于后世药物学和中医治疗有重要的借鉴价值。(3)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①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道教还影响到传统节日,如以天、地、水三官祭祀为主题的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俗中也有许多道教因素,如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②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六朝时期出现的《海内十州记》、《洞冥记》等志怪小说,是为道教而作的。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其中包含了较多神仙道教信仰内容。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二)佛教的形成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的形成。佛教相传由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是说他是释迦这个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谛”的含义是真实深刻,“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苦”是说“人生皆苦”,故原始佛教认为人生是一苦海。“集”是说集合、招致苦难的原因在于有贪、嗔、痴三大根本烦恼以及慢、疑、见等诸多烦恼,这些烦恼使人迷惑而作不善之业。“灭”是“入灭”或“涅檠”,指脱离生死苦海,驶入涅槃彼岸,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道”的含义是道路,主要指“八正道”、“十七道品”等修行方法,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2)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①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例如道教的《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源于佛教的《法华经》,《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仿照《涅槃经》。②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③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④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两晋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东晋顾恺之、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宋元时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为”、“寂灭”的境界。中国的小说创作也与佛教有密切的联系。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