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看到6个月大的孩子对报纸上的字似乎有兴趣,于是她就用心地抄写了一篇大大的字,教孩子认,看到孩子有某个轻微动作,就认为他(她)认识字了,由此以为这个孩子是“小天才”。更多的父母往往看到自己的孩子某项发展落后于书上所写的指标,就害怕孩子发育不正常。比如,1岁半的孩于还没有开口说话,父母就担心孩子是“小哑巴”。
(1)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中父母的行为。
(2)案例中的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正确教育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
答:(1)根据案例中父母的行为,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忽略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性、典型性和非本质特征问题。我们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只能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一般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该年龄段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的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否定本质特征。教科书上所写的,往往是代表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而教师和家长日常在与孩子接触中,常常看到孩子有与书上不同的表现,其中有许多属于个别的、非典型性的、非本质的特征,不必为此担忧或惊喜,以为孩子属于不正常或超常。年轻的婴幼儿父母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