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雨果《希腊孩子》一诗,参考两个提示写一一篇不少于450字的短文。 提示:(1)分析此诗主题、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和基本看法。 (2)说明此诗的艺术特征。 要求:主要围绕所给的材料和提示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分别回答问题。观点鲜明,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希腊孩子 恐怖啊!恐怖!恐怖! ——莎士比亚《麦克白》 土耳其人经过。一片废墟,满目苍凉。 西奥,酒之岛,如今只是一块阴森的暗礁。 西奥,曾绿树成荫, 西奥,碧波倒映丛林, 一道道山坡,一座座宫殿,当夜色降临, 有时传来踏舞少女的歌声 . 一片荒凉。不;孤零零,在焦黑的墙边, 坐着一个孩子,蓝蓝的眼,一位希腊少年, 屈辱的头低垂。 他的避难所,他的支柱 只是一株白山楂,像他。 浩劫中一枝被遗忘的花。 啊!可怜的孩子,山石嶙峋,你却光着脚! 你洁白肩头 那未遭铁剪凌辱的金发, 它们在你美丽的额上哭泣, 恍若咽呜的河柳? 什么能驱散你溟蒙的愁影? 是蓝如你眼睛, 环绕伊朗暗井的百合花? 还是圣树的硕果?那棵树很大, 飞驰百年,才能从浓荫中 奔出一匹骏马。 你是否会微笑,若给你一只林鸟? 它的歌声比双簧管更柔丽, 比铙钹更响亮。 你要什么?花,美果,或奇鸟? “朋友,”希腊少年,那蓝眼孩子回答: “我要子弹,我要火药。
诗歌首先引用了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著名台词作为题词,为这首短诗预设了一种十分阴森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爱琴海岸本该美丽的希腊西奥岛却因为土耳 其的铁蹄而变成了一片焦土;本应该欢乐歌唱的孩子却让泪水充满了蓝色的眼睛;本应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只要子弹和火药。正是在这三重恐怖中雨果表现了四 层主题: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征伐对美丽大自然的摧残是令人憎恶的,侵略战争对希腊西奥岛家园的破坏是让人愤怒的,希腊孩子不屈的抗击是令人敬佩的,同时, 战争对儿童心灵的扭曲是让人 深思的。 这首短诗艺术手法上也表现了极鲜明的特点。首先诗人用反向逆接的手法结构成章,第一节是西奥岛今昔的逆转,第二节、第三节是“荒凉”和“少年”,“避难所” 和“白山楂”,美丽的蓝眼睛和眼中的泪等对立意象的逆接,全诗的结构也建立在逆向的突转上:为了抹去希腊孩子的泪水,为了抚平希腊孩子的金发,诗中提出了 种种适合孩子口味的方案——鲜花、圣果、会唱歌的鸟.然而孩子全不要.只要子弹和火药,诗歌戛然停止在这句逆接的回答上,使整首诗贯注了令人震撼的艺术力 量。与这~点相联系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今与昔、焦士与美景,神话般的东方宫殿与眼前的焦土废墟, 夜晚林问跳舞的少女和断壁残垣旁哭泣的少年一一对比,使诗中景物更加鲜明。雨果非常善于使用对比手法,这是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也是这首涛的艺术特征。雨果语言像画笔和刻刀,景物描写、希腊少年的肖像刻画都鲜明可感,像一幅可视可触的图画,比如第二节,在西奥岛今昔对比的景况中, 诗人把焦点收拢到孤独地站立在废墙边的少年身上,六行涛句就完成了一座极生动的雕塑。再比如,对孩子的眼睛、金发,以及准备赠给孩子的种种礼品的描写也充满了绘画雕塑性。本诗联想丰富,语言绚丽多姿,写今日西奥岛的破败便联想昔日的美丽,写孩子又配以白山楂树,写泪水又从眼睛的颜色联想到天空、大海.诗人用暴雨般泪涌的蓝天暗示孩子的泪涌的双眼,用恍若咽呜的河柳比喻孩子额头上哭泣着的未被铁剪凌辱的金发(土耳其人在卖掉被俘的希腊人之前,先剪掉头发,以示凌辱),诗中花、美果、奇鸟也一一连缀着一连串层出不穷的美丽联想,这又是雨果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此外,这首诗格律自由,结构巧妙、激情充沛,开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