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月由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委员会组织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运动爆发后,作用和意义不仅巨大,而且极为深远。因此,我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必要共同来再一次认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南京政府一味地妥协投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不抵抗政策,从而造成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伪满洲国成立,1933年热河沦陷,以及《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条约的相继签订,至1935年10月,日本政府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大搞冀、察、晋、鲁、绥华北五省的自治,妄图在中国制造第二个伪政府。此时,南京政府不但让步,而且做出了积极侧应的妥协行动。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和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妥协退让行为,早使全国人民愤怒不已。这是“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基本历史原因。 早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就于1935年8月1日发出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1月13日,即中央红军到达了陕甘宁后,中共中央又发出《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共的抗日宣言和红军长征到达陕甘的消息传到上海、北平等地,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工商市民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东方的晨曦,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极大地鼓舞了爱国人士的抗日斗志。当时,刚刚到达陕甘宁的红军武装将尽快开赴抗日前线,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更深刻地揭露蒋介石坚持反共、坚持内战,对日妥协退让的阴谋,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唤起各阶层民众抗日的意识,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更广泛地联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一道抗日。这是“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尽管当时北平的地下党组织还不能直接取得党中央的和共产国际指导,但全国的政治局势的确使“一二·九”运动的发展超出了人们原来预想的范围。 南京政府为策应日本的“华北自治”阴谋而欲成立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发动下,12月4日,近万名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开始按计划走上街头,开展抗日救国的请愿行动。7日至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1935年11月18日成立)决定9日举行请愿游行,同时成立了请愿游行的总指挥部,以及纠察队、交通队、救护队、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