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8岁。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16年后,近半年来时感上腹饱胀隐痛不适,消瘦、大便潜血。 试问本病初步诊断、首选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残胃癌是指胃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至少5年以后所发生的残胃原发性癌。多发生在术后20-25年间,发病原因可能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无酸、胆汁和肠内细菌逆流入胃,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表现有胃痛、餐后腹胀、消瘦、呕血等,常误诊为溃疡复发,以致延误治疗。X线钡餐和胃镜可以确诊。处理为再次行根治术。该病人为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后16年又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消瘦和血便,首先应考虑的诊断为残胃癌,为明确诊断应选用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前者可于病灶处钳取组织作病检,如证实为残胃癌,则按胃癌处理原则。早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进展期胃癌,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如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应手术探查和切除肿瘤。手术可分为:①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手术原则是按癌肿位置整块地切除胃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大小网膜和局属淋巴结。手术切除应离癌肿边缘6~8cm,常见的胃窦癌远切端应达十二指肠球部3cm,并重建消化道。一般按胃癌淋巴转移早晚顺序将16组淋巴结分为三站,沿胃大、小弯的各级淋巴结为第一站;腹腔、胃左、肝总、脾动脉周围各组淋巴结为第二站;其余各组为第三站。精确的分站尚需据胃癌部位而异,见表31-2。根据清扫淋巴结的范围,依次分为4种不同根治术式:Do(未完全清扫第一站淋巴结)、D1(清扫了全部第一站淋巴结)、D2(清扫了全部第二站淋巴结)和D3(清扫了全部第三站淋巴结)。早期胃癌一般行D1已足够。对直径小于2cm的隆起分化型粘膜癌或直径小于1 cm的凹陷型胃癌,肉眼下无溃疡或无溃疡性瘢痕存在的早期胃癌,可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刀进行烧灼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如有癌残留时可再次施行粘膜切除术或追加胃切除术。对隆起型胃癌直径小于2.5cm或凹陷型胃癌直径小于1.5cm,无溃疡病例,可在腹腔镜下作胃部分切除术,在切除病灶并行病理检查同时,可对胃周围淋巴进行活检。进展期胃癌:对局限性胃癌未侵犯浆膜或浆膜为反应型、胃周淋巴结无明显转移的病人,以D2手术为宜。局限性胃癌已侵犯浆膜、浆膜属突出结节型,应行D2或D3手术②姑息性手术:癌肿已有广泛转移,不能彻底切除,而原发肿瘤尚能切除,争取作“去负荷”手术,即切除主要癌灶的胃切除术。如原发肿瘤已不能切除,有幽门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的旁路手术或空肠营养造口术,解决病人进食问题。为术后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胃左动脉或腹腔动脉有关分支,用抗癌药物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和阿霉素进行三联灌注,并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每1~4个月重复一次。一年生存率可达到60.7%。化学疗法主要抗癌药物有氟尿嘧啶(FU)、丝裂霉素C(MMC)、阿霉素(ADM)、足叶乙甙(VP-16)、顺铂(DDP)、优福定(UFT)等。常用方案有FP(FU+DDP)、UFTM(UFT+MMC)、EAP(VP-16+ADM+DDP)和FAM(FU+ADM+MMC)等。抗癌药物常用以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使用,以提高手术效果。一般早期胃癌术后不予化疗,进展期胃癌配合手术必须化疗。除静脉途径给药外,为消灭腹膜种植转移,可于术毕分别采用封闭的循环系统,以42-43℃双蒸馏水,恒温下行腹腔内高温灌洗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方法有经皮腹腔内置管或术中皮下放置植入式腹腔泵或Tenckhoff导管,用42℃~43℃生理盐水+促溶剂(氯己定)术中腹腔灌洗,或术后再加卡铂化疗,对根治术后预防腹膜转移有较好的效果。有下述情况不宜化疗:① 4周内进行过大手术;②急性感染期;③严重营养不良;④并发性胃肠道梗阻;⑤重要脏器功能受损;⑥血白细胞低于3.5?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⑦化疗过程中如出现上述情况等。免疫治疗主要有:①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香菇多糖等;②过继性免疫制剂,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毒性T细胞(CTL)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基因疗法主要有自杀基因疗法和抗血管形成基因疗法。目前仅限于动物实验。中药疗法如人参、黄芪、六味地黄丸等,、主要是通过“扶正”、“驱邪”,提高病人全身免疫功能和治疗化疗中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