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王老师一进教室就发现那只很脏的痰盂,仍然挑似地摆在教室的一角。要知道,为了这只总没人倒的痰盂,王老师不知道在班上讲了多少次了,可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当时王老师真想运用班主任的权威,责令当天的值日生立刻去倒干净。如不听命令,就狠狠地训斥他一顿——来一个“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把教师的话当耳旁风!可又一想,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个被责罚的值日生,会认为“倒霉”,而那些未被责罚的学生则会暗自庆幸。即使责罚暂时生效,过不了几天,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王老师踱步深思。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倒痰盂呢?有的是嫌脏;有的是怕讽刺,怕倒了痰盂会被同学们讥笑为“假积极”,给老师“溜须拍马”;也有的是故意等着看老师如何处置……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也是班集体的一员,要求学生不拍脏,要求干部做榜样,老师为什么首先不能做学生的榜样呢?想到这里,王老师深感自责和内疚。王老师急步走上讲台,缓声说道:“同学们,我也是班级中的一员,有责任和大家一起把班级的环境卫生搞好。过去我总是批评同学们嫌脏,怕讥笑,不愿倒痰盂。从今天起,先由我来值日。这只痰盂,我去倒!”说完,王老师转身端起痰盂朝外走去。一连几天,王老师总是提前把痰盂刷洗干净。无声的行动,胜过有声的要求。从那以后,王老师班的痰盂有人争着倒了。一些在家娇生惯养的女学生,也积极认真的参加值日劳动,再也没有嫌脏和怕人讥笑的现象。此例中的王老师做得对吗?他运用了什么方法改变学生的态度行为?请你联系案例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王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运用的是榜样法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自然地也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获得。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而其中榜样的影响最大。榜样具有以下特征:(1)榜样的行为是符合要求的并得到奖励的,而其他人也常会模仿他的行为;(2)榜样有权利和能力奖励学习者,尤其是已经奖励过学习者的榜样;(3)榜样与学习者有相同之处。因此,给学生树立榜样,应认真考虑二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是否有类似之处,使其产生可接近感,以加强其对榜样学习的倾向。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真正榜样,应注意示范作用,不但要有耐心、兴趣广泛、言行一致,还应亲近、体谅、关心和帮助学生,必须注重身教重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