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
(1)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教育供给能力的增强,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大幅度改善。以往招收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逐渐转变为公办学校,学校条件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均得到改善。这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品质,提升学校的软件水平,让流动儿童不仅“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学得好”。(2)从价值观念来说,学校教育关于行为方式有着自身的判定标准。流动儿童在家庭与社区环境中形成的习性,可能与学校的导向存在很大差异。以语言使用为例,有研究者指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习性”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词汇拮据。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这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优美”、语言思维的“清晰”与“生动”以及语言构思的“新颖”与“独特”等“语言习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加剧。语言蕴涵着一个群体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却以无意识的方式发挥持续影响。(3)学业成绩是教育社会学最常关注的对象。但是由于获得随机样本比较困难,流动儿童教育经历相对复杂,类型又比较多样,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存在什么差异,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使用大规模数据描述和解释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4)使用民族志方法,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接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展开调查,是很多研究者采取的方式。P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