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一开始对口语交际丝毫没有兴趣,到后来的“欲罢不能”,转折点是什么?这个转折点的出现为什么会唤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呢?
(2)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教学案例:
一堂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课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哪位毕业班的老师愿意“浪费”一节课去上考试不
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今天这节口语课我也打算像往常一样,匆匆讲一
讲,然后就抓紧时间进行其他训练。
上课了。我说:“同学们,咱们这节课先来看一下这次l:2语交际内容。”
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地默默看着。有些同学看完了就在那儿干其他事情,显然口语
交际课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意思。为了启发学生,我说:“我们从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
拿话筒的记者,你们谁愿意长大了当一名记者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我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好。现在咱们模
拟下,试着当一回小记者。”
教室里又安静下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发言。为了抓紧时间,我说“那就先来采访
我吧,你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我发现前排一位小男孩看着我,那眼神告诉我他想发言,我高兴地说:“好,请你
来。”他站起来,半天不说话,显然他不知道怎样开头。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没有给
学生讲清如何采访,如何说开场白呢。这都是我没有认真准备造成的。
我马上给同学们做了一个采访示范,模拟采访了一个同学。我把一张报纸卷成一
个小话筒,态度十分认真、诚恳地问“你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请问这位小朋友,你能告
诉我你最喜欢什么课吗?”
学生回答:“当然是体育课了。”
我又追问:“请问,你对你们学校课外活动有什么看法?”
学生很遗憾地说:“我们学校没有什么课外活动。”
我又说:“那你能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谈一下你的一些希望吗?”
尽管学生有些紧张,但谈得很好。我俩的表演,如同催化剂,有些同学在下面跃跃
欲试了。
我马上说:“现在你们同桌先互相采访一下。”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握着小拳头,伸长胳膊当话筒,有的学生把书本
卷起来当话筒,你采访我,我采访你,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快乐。
“你好,我是海南电视台记者……”
“你好,我是凤凰电视台记者……”
“你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声音此起彼伏,像开了锅。教室这么乱,我还有些不太适应,我马上拍了一下桌
子,大声说:“好了,停下来!”同学们转过脸来看着我,很不情愿地停下了自己的“采访”
工作。
我说:“现在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谁愿意?”
“老师,我来!”
“我来!老师!”
竞有一半学生抢着表演,连平时上课爱说话、爱捣蛋的学生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
难得。我得优先考虑他们。我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两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走上台来,进行采访表演。尽管问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但态度却
那么认真,我的心为之一动,平时怎么没有发现他们呢?
他们表演完了,我下意识地看看表,时间已过了一半了,于是我说:“这次口语交际
课就上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做综合练习,看看昨天那几个病句。”
学生一听,满脸不高兴。有一位大胆的学生说:“老师,我们还想采访。”
“我也想。”
“我也想。”
我有点无奈。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有几个病句学生还没搞懂。该怎么办?看着
学生那期待的目光,我不忍心剥夺他们难得一次的“说话”机会呀!“好,咱们继续采
访。”我下决心说。。
“耶!”学生伸出食指和中指,模仿“幸运52”主持人李咏的动作,完全放松了,胆一
子也大了。采访热烈地继续着。一个孩子站起来,满脸严肃,态度认真地问我:“老师,
我是《火X报》的一记者,请问你校六年级突然取消晚修,这是为什么?”
我不禁一怔,好尖锐的问题。我回答得很含糊,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是海
南电视台的记者,我想请老师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将了我一军。正当我考虑如何
回答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请问老师,如果不上晚自习,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考不
上重点中学怎么办?”
正当大家嚷着要去校长办公室采访校长时,叮铃铃,下课铃响了。
(1)转折点是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拟记者采访的情境。这个情境的设计取得好的效果,是因为:首先,教师选择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形式;第二,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第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的交流者身份参与口语交际,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往,促成了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效应,实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