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内容及其缺陷。
20世纪60年代后期,哈佛商学院雷蒙德·弗农教授提出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这是弗农以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该理论将国际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推出新产品,把国内市场作为该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通过出口将新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此时企业关心的是产品的设计与功能,而不是成本差异。他们以技术密集来保护自己,以免竞争者进入。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价格不很在乎,也没有比较的机会。第二阶段为成熟产品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在国外,主要是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生产。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公司也开始模仿生产。在这一阶段中,产品的生产已趋于稳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差异化以及寻求法律保护等的重要性相对提高,结果是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外市场所占份额趋向稳定。第三阶段为标准产品阶段。到了这一阶段,价格竞争变得更为重要。国外生产者的产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已有能力打入世界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成为标准化产品的出口国,首先开发该产品的国家逐渐丧失其优势,由该产品的出口国演变为进口国。跨国公司将生产集中于低生产成本的市场,或是将生产的过程进行分离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放在低生产成本国家;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始投资生产非标准化产品。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从世界大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本国企业产品如何占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以及由于国家间的竞争由外国市场退出,并且本国市场也被外国竞争者占领的过程。该理论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性的分支机构网络,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对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分析能力。因此,跨国公司可以根据任何市场所反映出的机会和公司利益的潜在威胁来开发新产品。另外,新产品的生产不一定是该产品的开发地,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一开始就在具有成本优势和生产能力的地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