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林肯的这篇演说进行语言应用分析。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1863年11月19日)林肯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评析:这是世界演说史上的一篇完美无瑕的珍品。它被雕刻在大理石上,镀上纯金,陈列在牛津大学博物馆。完成这次演说,林肯用了不到三分钟时间,整篇演说不过仅有十几句话,但却使亿万人为之倾倒,至今发生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为什么?首先是高度凝炼的字句中隐含着光辉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其次,是其强烈、严密的逻辑性。首句以凝重雄浑的背景(87年前,一个国家的创立)烘托出自由平等的立国之本,概括了美国人民的精神,确定了全文鲜明的主题。接着便自然谈到当前内战的实质、烈士的献身精神和烈士公墓的意义——而每一点都紧紧围绕主题,相互问又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号召活着的人们发扬烈士精神,完成烈士未竟事业,赢得战争胜利,捍卫立国之本的原则,戛然而止,首尾圆合。再次,林肯和谐地将演讲的内容与战场、墓地这样的环境融于体,创造出一个神圣、崇高、纯净、凝重的氛围,使其演讲充满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力、深厚的感染力。请再读一读“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充满哲理性的语句,难道不也使你仿佛置身于血与火的战场,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思考生命的价值,使灵魂升华吗?上面这段话还突出表现了这篇演讲词语言上的特点和成就。整篇演讲感情深厚但并非直露抒发,简洁隽永,朴实凝重,明晰高雅。据资料记载,林肯在演说时,声音清晰、语调平静。他的双眼注目着全场听众,偶而看一眼稿纸,表现出从容自如的神态。但一词一句都深深打动着每个听者的心。林肯是在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举行烈士公幕落成典礼上做这次演讲的。就在这个典礼上,著名演说家埃弗雷特也发表了一个长达一小时五十七分钟的杰出演说(即:在明净的长天之下)。第二天,他写信给林肯,高度赞誉林肯的演说。林肯在回信中说:“昨天,就我们各自的身份来说,你没有理由作简短的发言;我则不能长篇大论。你认为我那三言两语还不是彻底失败,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这不由得使人想到马克思后来对林肯的高度评价:“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完人是那样的谦虚,以致于他成为殉难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伟大的演说出自伟大的人格。这篇动人的演说是否也可以看出一个伟大心灵的自白?牛津大学那镌刻在大理石上的镀金演讲词,也是静静安睡在故乡橡树岭的林肯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