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1)《秋颂》的各节都写了什么内容?(2)《秋颂》写秋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要求:围绕所给材料和提示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分别回答问题。观点鲜明,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用拟人手法,把秋天比作太阳的密友,他与太阳联袂合作,催熟了大地的累累果实:葡萄缀满藤蔓,苹果压弯树枝,葫芦肚子鼓胀,榛子果仁饱满,蜂蜜溢满蜂巢。诗人如数家珍般将“果实圆熟”的细节一一展示,并以流畅的节奏,将这些细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图景。这一节主要从触觉来写万物的成熟,描绘的是一个个鼓胀、饱满、丰腴的形体,有重量,有质感,有黏性。第二节写田野丰收的景象,着重从视觉进行描写。诗人继续采用拟人化手法,将“秋”幻化成一个人物形象,想象他在乡间徜徉,欣赏着一幅幅丰收的美景。也有批评家指出,这一节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其灵感和构图取自意大利、法国、英国一些著名画家笔下的秋景图,而这些绘画中,均有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的暗示。因而,这一节中的“你”,既可以理解为拟人化的“秋”,也可以看成象征着丰收的谷物之神,只不过传统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在济慈笔下变成了男性,他跨过小溪,在田埂、打麦场、榨果架下随性坐卧,一副慵懒、陶醉、餍足的模样,彰显了现世生活的无限魅力。第三节写秋收之后、冬季到来之前乡野落日熔金的黄昏景象,集中写鸟畜飞虫世界,侧重于听觉。在这里,“秋”形象化为小飞虫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群的咩叫,它们的鸣唱汇成了田园交响曲,在欢欣、陶醉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这是在向秋道别,又分明有不忍割舍的留恋。这一节通过秋之短暂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眷恋之情。《秋颂》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首先是拟人化手法的采用。诗人除了将秋幻化成人物、神祗和动物的形象,还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后两节诗起首的发问,与“秋”建立起对话关系,赋予“秋”以生命的灵动感,凸显了万物的盎然生机。’其次是通过举证法,罗列各种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美。第三是营造画面感,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赋予自然之秋以艺术雅趣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