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面新闻作品的文采。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郭岭春;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地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亡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在电影《松花江上》的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周总理的教导,他与大庆《初升的太阳》剧组在一道……他1919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献身革命,始终不渝。哀乐声中,人们默念着他的功绩。30年代,他在严重白色恐怖中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爆发,他担任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辗转千里,演出救亡戏剧,尔后接受周恩来同志指示,组织剧团远赴东南亚,向海外侨胞作宣传。解放前夕,又担负统战工作。他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生前曾对他的亲人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演员是我的第二职业。”解放后,他将全副心力献给党的艺术事业,不断进取、探索、求新,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他遭受过“四人帮”的摧残,但对自己的信仰坚贞不移。近年致力于戏剧教育,并以多病之身,担负起繁荣电视文艺事业的重任。夏衍在悼词中称金山的辞世,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高度评价他几十年来的革命、艺术活动,号召活着的人们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在艺术创造上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谊的挚友阳翰生在追悼会上的讲话中说,是党造就了金山,是党把他培养成革命的、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与金山一起工作过、生活过的大庆人,惊闻噩耗后,派代表星夜兼程,来和他的遗体告别。在今天的追悼会上,他们说,金山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将会怀念他。文化部朱穆之主持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习仲勋、王任重、胡愈之、劝力群、周扬、贺敬之、周巍峙、冯文彬、罗青长、唐克、吴冷西、李一氓、傅钟、刘导生、赵寻、荣高棠以及文艺界人士林默涵、陈荒煤、司徒雷登、艾青、吴作人、李可染、江丰、吴雪、袁文殊、周而复、张君秋、戴爱莲、陶钝等。(原载198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散文气息浓郁、极具文采的好新闻。它以新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突破了追悼会消息的老框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镜头式的导语,自然巧妙地交代了新闻诸要素,而且有情有景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不由地受到感染。追悼会消息的悼词一般难处理,记者非常巧妙地选用了一幅气魄雄健、笔势轩昂的挽联,生动地概括了金山同志战斗的一生。继而以此为主线,紧扣上联,用“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幅照片”这个过渡语,自然地把金山同志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形象地展现出来,接着又用“哀乐声中,人们默念着他的功绩”这一过渡语,顺理成章地介绍了他的革命经历,散文笔法运用的结果,摆脱了大段大段引用悼词的沉闷格局。一幅幅跳跃的画面,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排比短句,读来亲切感人,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