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通讯作品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西瓜兄弟)解清;记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弟俩种西瓜,因此大家就叫他们“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今年虽然雨水多,可是他们的瓜地高,西瓜还是长得又大又甜。瓜刚熟的时候,村东走过了一队蒋匪保安团,那些饿狼一看见老大的西瓜,顿时你抢我夺的,不一会,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在蒋匪过去20多天后,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回八路军从村西南西瓜老二的瓜地边过。“我这瓜地完了”!西瓜老二想:“我这命也不要了,我就躺在瓜地里,看他八路军摘我的瓜吧。”西瓜老二灰心丧气地往西瓜棚底下一坐,看着八路军过来。谁知道队伍有多少呢?往北看不见尾。“这西瓜长得好呀!”领头的一个兵说。“还有三白瓜哇!”“这瓜一个怕有30斤。”“吃上两个才解渴呢。”路过的兵你一句我一句地接着赞叹不止。一听见说西瓜两个字,西瓜老二的心就痛得象刀扎,但是他却奇怪,这些人说说就完啦,连脚都不停,一股劲往前走。西瓜老二把头偏西边一看,南已看不到队伍的头,北还不见队伍的尾,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都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可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把瓜切开了怎的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向他问:“老乡!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就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地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新华社中原1947年10月15日电)
《西瓜兄弟》抓住当地流传的西瓜的故事,以西瓜兄弟的不同遭遇为线索,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遵纪爱民的子弟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定夺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这篇通讯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全文采用双线结构:村东、西瓜老大、蒋军为一条线索。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老大经历的浩劫,只推出劫后现场的画面:“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多么形象的“抢瓜图”!村西、西瓜老二、八路军为一条线索。作者用了3/4的篇幅,详细再现了西瓜老二的一系列经历,把西瓜老二从垂头丧气——出乎意料——疑惑不解——惊喜交集的复杂的内心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活灵活现。(1)主人公的敌对心理。从第三自然段开始到“痛得象刀扎”。由于前几天国民党军队把西瓜老大的西瓜地抢掠一空,西瓜老二持敌对态度对待八路军:“我这命也不要啦”。(2)由敌对变为怀疑心理。八路军的行动使西瓜老二感到两支军队明显的区别:“奇怪,这些人说说就完啦……”(3)心理的转变。在八路军秋毫无犯的事实面前,西瓜老二深深感动了。于是,他对八路军的敌对心理转变为怀疑心理,再由怀疑转变为亲切、敬意。通讯正是通过一正一反,一详一略的对比以及老二前后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外貌、行动的变化,表现了两种军队的本质区别,烘托、深化了通讯的主题。结尾小司号员的特写镜头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伍造成个别和整体的自然联想,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增强了通讯含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