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小福,11岁,五年级学生,父母都在佛山打工。大姐和三姐在读中学,住在学校。二姐没读书,出门挣钱了。于是,在小江镇黄沙村那座矮房子里,小福只好一个人生活,身边甚至没有一个监护人。这座房子在村里也很显眼,因为它的破败。三间瓦房,低矮阴暗,墙面斑驳,屋梁黢黑。屋内是泥土地面,雨后泥泞得像沼泽,踩下一脚就陷进半只鞋子。 在这里,小福每天放学后到小溪边洗衣服,到地里摘菜做饭。菜是叔公帮忙种的,除了这个,她什么家务都能自己做。 这是我们看得见的贫困。还有一些是我们看不见的孤苦无助。 塘楼小学的校长说,不久前的一天,小福突然没有来校上课,一打听,原来是她家在一夜大雨后被水淹了。面对家里齐腰深的水,小福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等积水在未来几天自行流走。 一个人不敢在家里睡觉也是经常的事。有时候从噩梦中惊醒,却找不到电灯的开关,小福就怕得要命。她常常不得不偷偷向邻居的孩子求助,以便夜里去挤同一张床。 但是同伴的家长不欢迎她,小福在他们眼里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坏孩子。有一次,她在夜里突然看见,这个同伴的妈妈佯装去睡觉,结果却在窗口看着她。这是她觉得最恐怖的事。 大姐去读高中前,把一个大大的娃娃熊留给了小福。晚上在家里,只有它和她相依。 这个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一年到头唯一可以打交道的就是童年玩伴。在学校里,她和另外3个女孩结拜成了姐妹,四姐妹平常为一点小事就吵架。最近的一个生日,小福没什么庆祝的,就和同伴把教室搞得乱作一团,被老师惩罚了一番,才总算把生日过得有点特别。 和很多留守儿童一样,小福对学习兴趣不大。年初刚开学,她就把日历翻在了7月6日,这是期末考试的日子。她在这一页上写着:“你一定要快点到哦”。 在日历旁边的墙上,她的笔迹众多,其中有一句写道:“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给定资料2: “这个国庆节,除了做作业,我都在看电视,因为这是我唯一的娱乐方式。”正在阳新县龙港镇完全中学读初二的小陈说。曾在广州农民工子女学校读了4年小学,13岁的他已能感觉到农村与城市存在的巨大差异。 小陈家住阳新县洋港镇坳上村,父母都在广州务工,平时跟爷爷奶奶住。国庆7天假,家里的电视机是他唯一的娱乐设备。村里没有文娱场所,没有农家书屋,甚至同龄的玩伴都很少。 “第一天,我没做作业,看了一天电视,但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台,没什么好看的。”小陈说,最好看的还是《水浒传》等电视剧。看一天电视,他就开始做作业,“每天都在看电视、做作业中不断反复,这就是我的节日。”电视机旁的桌上堆满课本、草稿纸、历次月考的试卷等,看不到一本课外书。小陈说,镇上的小书店除了辅导书,“闲书”难找,而且也没那个时间。 10月3日,听说舅舅回家了,他又到外婆家玩了两天,“外婆家除了电视外,也没别的好玩的,就是吃的东西多一些。”3日这天,妈妈从广州打来电话,这时小陈满脸笑容,他对外婆说:“我妈来电话了。”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有时他也想给妈妈打电话,但怕他们在外打工忙,一般都不打。 当然,他也开始懂得寻找自己的快乐,带弟弟们一起玩耍甚至照顾弟弟们。因为叔叔也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在家带三个小孩,他最大,偶尔也带堂弟们玩。 “同龄的伴儿很少,我经常带堂弟们玩,这样有了玩伴,还帮奶奶照看了小孩。” 想念城市的生活吗?小陈想了又想说:“既想又不想。”矛盾的回答,折射出了留守儿童矛盾的心态。因为他留在老家,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而在广州,虽跟父母在一起,但却背着进城务工子女的身份,只能上较差的小学。 但他想念远在广州的父母,想念广州玩耍过的悠悠球,还有那里的书店。“我在广州读书的时候,住的位置不远处有家超市,超市的书店好大,看书不收钱,假期我都在那待着。”小陈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书店看了很多奥赛的书,最后还获得小学奥赛金奖。 他还记得自己的小学只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无论设施还是师资都比较差。无论在广州,还是阳新老家,他都一样有些孤独。 从小学2年级转到广州读书,渐渐适应了广州的读书生活,但小学毕业后,他不得不回来,因为如果不回老家读初中、高中,将来无法在当地高考。 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资料中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资料反映了留守儿童在生活、精神和学习方面面临的困难。生活方面: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生活无人照料,劳动强度大;家庭居住条件差。精神方面:留守儿童与父母长辈缺乏沟通,老师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其孤独叛逆;农村没有娱乐场所或较大书店,娱乐方式单一。学习方面: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农村缺少课外书等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