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案例一中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如下特点:(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案例一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自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案例一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9”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让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算法,从而生成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的计算方法,与他人交流算法,通过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