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内容是某中学教师的教学活动片段: 师:大家还记得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为了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寻找革命的同路人并与之合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并读出课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中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政党,除共产党外,还有一个声望很大的…… 生: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师:中国共产党在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一年多,于1923年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请同学看课文,共产党打算怎样与国民党合作呢? (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那么老师要再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后回答:①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入国民党而不是相反?②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国民党会发生什么变化?③“个人身份加入”和“保持独立性”怎么理解?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作正确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是诚心诚意为了革命与国民党合作。但合作不等于合并。两党毕竟代表不同阶级,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必须保持独立性。中共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公开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共合作的政治态度和具体设想) 师:那国民党方面呢?孙中山是曾经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革命家,他又是如何考虑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目的小字内容就明白了。(请一个学生朗读)就这样,当时的国共两党为了中共革命走到一起来了。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片段予以评价。
【知识点】教学知识分析的系统性。 这是一则缺乏知识分析系统性的案例。学生的知识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两党的合作有其必然性。教师设问应该适当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逐步从材料、历史进程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一股脑儿把问题全呈现给学生。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做无疑事倍功半。如案例在分析完了国共两党如何合作后才提出国民党方面关于合作的考虑,这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案例仅仅让学生阅读完小字内容就结束,学生缺少对史实史料的判断、选择与归纳的过程,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如果能结合历史上资产阶级斗争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情况来说明与共产党合作的必要性,更能说明国共合作对国民革命的重要性。 该案例中几个问题一起提出,学生反而把握不住重点,如果把问题一个一个提出,由简到难,更有利于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开拓,有利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