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1)第三单元“往事悠悠”,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呐喊)自序》《项脊轩志》《葡萄的精灵》。 单元说明 往事是心灵的一份记录,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当人们回首往事时,感受到的也许不再是当初的心境:曾经漫不经心的日常琐事会引起你深深的感动,曾经刻骨铭心的苦难已升华成坚忍的信念和执着的情怀,曾经的沧桑会让你生出万千感慨,曾经的幸福像一壶陈酿透出更加醉人的醇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为本课确定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这首诗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试从音韵、节奏、句式和用词等方面体会这首诗的音乐美,说说它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1、(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及词句品析,把握诗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及建筑美,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能尝试写作诗歌。 (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以及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②《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作为主题为“往事悠悠”中的一篇课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康桥的留恋之情,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词句品析及相关介绍,体会诗歌中寄寓的作者的感情。 ③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及日常积累中,对诗歌的文学样式虽然已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浅易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就写作诗歌方面来说仍是难点。另外,在以往的课堂及课本学习中,学生接触古诗的机会较多,而学习新诗的条件较少。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新诗,培养他们对新诗的熟悉感与热爱之情。 2、《再别康桥》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初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示意自由读时间结束.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予以明确。 问题:《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否与其他伤离诗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又是哪里不一样呢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没有凄凄切切的悲痛与压抑,也没有缠缠绵绵的哀怨与忧愁。相反,这首离别 诗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与飘逸、自然与空灵。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情感基调的不同与诗歌所选用的意象不同相关,指明理解诗歌可从意象分析入手。 二、深读,体情 学生诵读诗歌,诵读完毕后按照小组分组讨论交流诗中的意象以及意象的作用; 教师巡视学生小组讨论.并适时予以指导: 指名多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简单评析并进行明确。 明确: ①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清潭、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作用: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意象给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静谧优雅的画面.又通过“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词,使每一幅画都被赋予了流动的图画美。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记下存疑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边梳理边筛选问题,将所选问题板书黑板;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补充并进行明确。 问题: ①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又将“西天的云彩”当作告别的对象。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④诗文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⑤最后一节是否与第一节相重复,将诗文变得拖沓 明确: ①诗人以三个“轻轻的”告别,展现出全诗宁静的基调,短短四句便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柔和的夕阳晚照。三个有意为之的“轻轻的”,一下子便将诗人对康桥的爱与惜别不舍表现了出来。而“云彩”作为本诗的第一个意象,更是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独特对象,由人间到天上,由人世到自然,更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也增清新之感。 ②“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寓意“留”,表达惜别之情,而本诗中被夕阳镀金的“金柳”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文化韵味,表达留恋之意。诗人大胆想象,暗喻“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身温润可人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浸透了诗人的无限欢喜与痴狂爱意。 ③“招摇”与“油油”两词用得极好。“招摇”在句中有逍遥自在之意,用于描写水草,更显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恬然安闲:“油油”一词的运用,同时表现出了水草在水中光润的样子、在水中生活时舒适和悦的样子以及水流柔润的样子。“油油”与“招摇”连用于一句,将水草健康自在与水流清澈之景生动地招摇而出。 ④第二节中,诗人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喜欢与痴爱;第三节中,则愿化做一条油油的水草,与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可见其爱恋之深;第四节中,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另一番意境,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在寻梦的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四节诗中蕴含的感情,步步升腾,步步深化。 ⑤最后一节并不多余,而是在与第一节形成回环呼应的同时,在重复中构成变化,以此强调“轻轻”与无言,这是内心感受的写照,也是丰富情感的体现,一切忧伤、爱恋与不舍都归于无言与不打扰。 三、美读,悟美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点拨并提醒学生发现诗歌的美;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分析本诗的“三美”,之后由教师对“三美”进行明确。 明确: ①“绘画美”:风光如画。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具有浑然天成的旋律感。 ③“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3、活动主题:听韵品情,感受志摩新诗中的音乐美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 活动过程: (一)初读初识韵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 各讨论小组推荐一名组员朗诵诗歌,教师随机点名其他小组成员点评; 教师适时指导其他小组评价或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总结: 朗读本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语速当缓,语调当轻,语音当柔。 ②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情感的起伏。 ③再次,要带着感情去朗读。 (二)再读细析韵 学生回味教师所示朗读要点,小组交流朗读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示对课文朗读的停顿划分、重读词语等,由教师组织进行评析交流;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诗歌在音韵、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发言,适时引导,并加以明确。 明确: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音韵具有“音乐美”:各节用词独特,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如“来”与“彩”,“娘”与“漾”,“摇”与“草”等。 ②节奏具有“音乐美”: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严谨而又自然柔和。 ③旋律具有“音乐美”:回环复沓,优美柔和。首节与末节读来相似而又有不同,回环往复,更增浑然天成之感。 (三)比读再感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 教师多媒体出示“《再别康桥》朗读指导”供学生学>-7参考,学生自由试读; 学生小组比拼朗读,教师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师生共评出“朗读优胜组”。 (四)深读深解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分析诗人情感,并加以明确。 明确: 诗人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与暗喻,表达了对旧梦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的怅惘与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离别之忧与缠绵的苦闷。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前几部分所学内容分析音乐关是如何丰富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后,教师进行评析、整理、明确。 明确: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优美的音韵与节奏,使诗人的情感如同涟漪般荡开。这既是虔诚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起落,独具审美快感。诗中以情感为主线,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的不断变换,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既将诗中的韵律之美展露无遗,也将诗人绵绵的眷恋、变化中的离情生动地以音韵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与感情基调。 (五)常读勤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活动内容并在朗读中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