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硕士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当时该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张了解到来沪务工的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居所变更、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还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少数民族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张接到了一个案例,小亮来自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亮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亮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亮说他完全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学习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有一次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而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同学笑话,觉得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亮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张,希望小张能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亮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亮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1.(1)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成长教育状况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时,儿童在养育、保健、照料、教育、保护等方面仍然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生存的问题,包括新生儿健康问题、儿童营养问题和儿童户籍问题; ②儿童发展的问题,包括贫困问题、家庭监护的问题; ③儿童保护的问题,包括儿童遗弃的问题、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儿童被性侵的问题、儿童被忽视的问题、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2)根据上述案例描述,结合儿童社会工作分析,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是儿童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环境适应性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日益上升,但由于学习环境突变,致使他们在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较难适应大城市里的教育进度和环境。小亮是典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面临着环境和教育适应性问题。 ②家庭监护的问题,良好的家庭监护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小亮三年级之前是留守儿童,三年级升学随父母一起来到大城市,作为城市务工群体,小亮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小亮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没有意识到小亮刚入学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忽略了对小亮的呵护。 ③自身发展问题,小亮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大城市,不仅上课吃力,英语口音还被同学嘲笑,这给小亮的自尊心带来了巨大伤害,小亮在学习上、生活上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于是出现了厌学现象。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父母的照顾下能够得到满足,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亮从乡村学校来到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亮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亮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 ①为小亮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联系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亮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亮的学习信心,使小亮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亮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亮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通过与小亮面谈,帮助小亮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亮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张在与小亮面谈的过程中,让小亮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亮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亮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亮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亮,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亮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亮尽快融入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人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亮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亮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亮沟通,关注小亮的情绪心理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亮在城市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