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占同年GDP比重,反映当年国债的净流量规模,表现为未清偿国债的增长额。
1998年我国财政预算内账面赤字为96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2%,这一比例并不高,但须指出的是我国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比存在差异,主要是利息支出列支方式不同。西方国家一般是把利息支出纳入正常预算之内的,而我国目前是把它放在财政预算之外,与国债还本支出一起直接抵冲国债收入,国债收入与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才进入预算,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对我国财政赤字计算进行调整,1998年我国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为2351亿元,其中利息支出约占26.5%(以平均借款期三年,年利率12%)利息支出总额约为623亿元,调整后的财政赤字总额约为158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1.99%,考虑到使赤字进一步扩大的其他因素,这一赤字水平仍然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2020年中央政府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将从2.8%上升至3.6%。2019~2020年经调整的国家财政赤字如图15-1所示。
图15-1经调整的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试述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下列手段都可以被政府用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但在现实中,财政赤字的成因及类型不同,每一种手段的适用范围,要根据对经济发展可能的影响和作用来选择。 (1)财政发行 财政发行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与财政发行相对应的货币发行是经济发行。经济发行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增加的货币发行。一般来说,经济发行是通过信用渠道实现的,是货币发行的正常方式。财政发行通常是超过经济运行正常需要量而增发的货币量,是通过政府支出渠道实现的。在一定条件下,财政透支也会造成财政发行。 无论是经济发行还是财政发行,都具有扩张社会经济需求的作用。但经济发行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对货币流通量的需要,适度的经济发行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财政发行则不然,其发行的原动力是为了弥补赤字的非市场需求,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财政发行在经济实践中,只是在计划经济或者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下,通过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才做到的。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政府一般不采取财政发行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2)财政透支 财政透支是指政府财政在其银行的账户支取的款项超过其存款的数额。这是政府弥补赤字最不得已的手段。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通过银行的账户办理的。如果政府是在编制预算时通过财政与信贷的综合平衡有计划地安排财政透支,实际上是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如果财政透支的数量过大,时间过长,致使银行无力垫付,或者在财政透支的同时,已经出现了信用膨胀的现象,那么,财政透支必然导致增发纸币发行,这种赤字的货币化,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后果。1994年以前,我国曾经以财政透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后,政府不再以财政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不采用财政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3)动用上年或以前财政结余 累计的财政结余是政府执行预算收大于支的结果。如果在封闭经济体制并实行银行代理国库的条件下,财政结余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银行的财政性存款,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相应的未动用的物资。这时,如果所动用的财政结余是真实的,实际上等于将过去形成的经济需求投入到当前的市场上去,因而对本期的社会需求形成扩张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由此来看,动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段。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日益扩大,各个国家的经济很难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况且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大部分年份出现财政结余很少。因此,靠动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缺乏基础。并且,在动用财政结余弥补财政赤字时,也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4)发行公债 通过债务收入来弥补财政赤字,其实质是在现有的社会需求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使债权人将其货币购买力暂时有偿地让渡给政府。因此,如果不考虑政府的债务负担问题的话,若通过发行公债,以债务收入来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性的冲击,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在现实操作中,必定要认真考虑到借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可能空间,以及发挥公债使用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