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需要制作一幅某港口的1︰50000海图,该港口位于海湾的东部地区,图幅的东南部约1/4区域为港区及附近陆地,西部为进港航行入口。制图区域为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及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任务量包括海图的设计、资料收集分析、数据处理、海图制作。按照任务要求,需要编绘制作一幅1︰50000海图。 目前具备了港区附近最新的1︰50000、1︰10000地形图资料、航空摄影资料、海底底质资料、逐行标志资料、码头及海岸线资料、港区的服务设施资料、港区基准面资料。制图依据是1998国家颁布的《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GB12320—1998)和《中国海图图式》(GB12319—1998),采用墨卡托投影,图幅采用全开图,各项数据处理要求依据上述规范执行。质量控制要求按照国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以及上述两个标准执行。 问题: 1.简述海图要素综合的原则。 2.上述已有资料是否齐全,如果不齐全,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3.采用计算机制图中,海图制作的流程包括哪些? 4.海图制图归档成果资料包括哪些?
1. 根据《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GB 12320—1998)第9节规定,海图需要编绘以下要素: (1)海岸线。其化简遵循“扩大陆地、缩小海洋”的原则,海岸线性质的概括采取删除、夸大和转换三种方法。 (2)等深线。采用“扩浅缩深”的原则,当等深线比较密集时,可保留最浅的等深线,将较深的等深线中断在较浅的等深线上,并保留0.2mm的间隔。等深线的取舍原则是“取浅舍深”。 (3)水深。水深注记选择一般采用“舍深取浅”原则,同时应保留适当数量的深水点,特别是狭窄航道,适当保留深水点,以显示其通航能力。水深注记的密度一般为10~15mm,海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港池、航道、锚地等重要航行区域水深间距可加密到6~10mm。水深注记一般呈菱形分布。 (4)干出滩。其综合包括取舍、化简、质量特征的概括以及干出水深的选取四个方面。孤立的干出滩不得舍去,成群分布的可以相互合并。干出滩的化简遵循扩大干出滩的原则。干出滩的质量特征的概括包括类型合并和质量转换,质量转换是通过干出滩合并来完成的,软性滩可以合并转换为硬性滩,但硬性滩不能合并到软性滩中。 (5)海底底质。包括底质的取舍和质量概括。海底底质的取舍,首先保障航行安全和便于选择锚地,其次反映底质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一般采用“取硬舍软”与“软硬兼顾”的原则,“取异舍同”,优先选取海底地貌特征点处的底质。 (6)航行障碍物。其综合包括选取、注记说明的表示、符号的图形转换和危险线形状的化简。孤立的障碍物必须选取,成片的障碍物根据其危险程度选取,取高舍低、取外围舍中间、取近航道舍近岸、取稀疏处舍密集处。 (7)助航标志。航标的选取按其重要程度、地理位置由高级向低级、由重要向次要的顺序选取,即按照灯塔、无线电航标、灯船、灯柱、灯浮顺序选取。 (8)陆地方位物。具有航行方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如大厦、饭店、烟囱、宝塔等等。 (9)岛屿。各种比例尺图上的孤立小岛,不论面积大小均不得舍去。如图上面积小到不能依比例绘出时,应将封闭曲线的直径扩大至0.6mm绘出。 (10)居民地。依比例表示的城镇居民地,在保持外部轮廓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对街区、街道可作较大的概括,但主要街道的方向应正确。 2.海图制图资料大致可分为图形资料、数字资料和文字资料。制图资料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控制测量资料,包括各类控制点的成果。 (2)海测资料,包括各种实测水深、海岸地形成果及障碍物探测资料等。 (3)成图资料,包括各种地图、海图、地图集、海图集等。 (4)遥感图像资料,包括航空摄影测量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 (5)其他资料,包括各种文字、数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 所以上述资料不全,还需要收集当地的水深、水文资料。 3.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编辑准备阶段。即海图的总体设计。 (2)数据输入阶段。将编图所用的图形资料、数字资料、文字资料输人计算机。 (3)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取得新编海图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预处理,二是获取新编海图的数据处理。 (4)图形输出阶段。输出方式有直接屏幕输出、印刷输出两种。 4.包括:各类编绘资料,制图任务书、编图计划,各类源数据文件、成果图和数据文件,各级质量检查的质量报告,制图过程记录,其他制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