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
记者魏巍当时被派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在战俘营,记者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从他们口中也从侧面了解了我们志愿军的赤诚和勇敢。完成调查任务后,魏巍没有回国,而是去了前线。
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记者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
魏巍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前方将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
在朝鲜时,他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因为例子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最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取了其中的三个事例。
问题:什么是新闻敏感?结合材料分析新闻敏感的特点及产生的心理过程。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与能力,比如对新闻产生的条件、背景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本身、新闻事件中所具备的新闻价值的识别与选择能力。
新闻敏感具有顿悟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结合材料对新闻敏感的特点进行分析。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的确定是“顿悟性”的表现,从采访“美军战俘”到采访“志愿军战士”是“灵活性”的表现,而典型案例的产生过程可以看成是“敏捷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新闻敏感的产生过程,都要经过怀有一种动机——创造条件——形成初步构想——进行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出现——顿悟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结合材料对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材料中魏巍没有回国可以理解为“怀有一种动机”,“去前线采访3个月”可以理解为“创造条件”,前线采访的例子及《自豪吧,祖国》的写作都可以看成是“形成初步构想”的工作,选取出来的三个事例可以看成是“典型诱因”,而从心里蹦出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想法则可以看成是“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