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分析题)要治“堵”,先治“心”唐跃培交通拥堵,似乎正在日益成为我国不少城市的一大特色。几年前,还只听说北京、上海、广州这类特大型城市被戏称为“堵城’。然而,短短几年间,不仅乌鲁木齐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堵”起来了,而且克拉玛依这样的中小城市也开始拥堵了,真是大有无城不“堵”、无“堵”不城的趋势。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时,大多数人找出来的多是客观的因素,比如车辆增加太快啦,道路太窄啦,道路布局不合理啦,红绿灯设置不科学啦,等等。很少有人看到,一些司机和行人的违规行为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司机闯红灯、超速、乱停乱放、强行超车、酒后驾车,行人不走斑马线乱穿马路、不按红绿灯指示过街、不走人行道而在机动车道上“胜似闲庭信步”....这些行为都影响了车辆的规范、顺畅行驶,这些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一旦在大街上发生了交通事故,无疑就更添“堵”了。这些司机和行人的不规范行为源于哪里?显然主要来源于当事人规则意识的淡薄、文明素养的欠缺。他们不是以守法守规为梁,而是以能够无视法律与道德规范从而获得一种“超人”、“人上人”的感觉为荣。也就是说,路堵来源于心“堵”。心态的不健康,是交通拥堵的重要根源之一。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转型的阵痛。人们在享受从未享受过的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似乎又觉得无路不“堵”、无处“堵”: 到政府机关办事,求爷爷、告奶奶,一件半小时就可以办完的事往往几个月也办不下来,堵; 孩子入托、上学,托了这个托那个,求了校长求老师,堵; 去医院看病,医术差、费用高,不见红包不动刀,堵; 去商店买东西,经常买到“假冒伪劣”,堵; 去餐馆就餐,一不小心就碰到“地沟油”,堵; 就是下班后在单位加班做奉献,晚走了要劳驾门卫开大门,也可能要看难看的脸色、听难听的话,埔.....这些社会层面的“堵”和交通拥堵一样,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可以说,和交通拥堵相比,社会“堵"的主观原因占的份量更重。无论是办事“堵”、上学“堵”就医“堵”还是生活中其他各种各样的“堵",固然有办事程序僵化,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但是,部分公务人员的权力寻租心态、“官老爷“情结和懒散习气,部分教育、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拜金心理和职业道德缺失,部分普通民众把自己的岗位当作自己的地盘从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山大王”意识,部分商业经营人员唯利是图的观念....一句话,拜金主义思想与道德感缺位,这些主观原因,这些“心病”,是转型阵痛发作的更重要的原因。在这样一种社会生态中,似乎人人都在被“堵”,又似乎人人都成了给别人添“堵”的人。大家都觉得烦,觉得累,觉得不幸福。这样下去,社会又怎能和谐呢?和谐社会又怎能建成呢?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疝则不通。”一个社会,也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堵了,不通了,就会“痛”。人痛,就可能尖去正常的行为能力; 社会“痛”,就可能火序、混乱。人体要真正健康,就必须先做到气血畅通; 社会要真正和谐,除了不断改善物质条件之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心”要畅通,要有一个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取财有道的健康心态,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通则不痛”的状态。要治“堵”,先治“心”。著名影星奥黨丽-赫本在留给女儿的遗言中写道:“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着行人不止你一个”。因此,无论是走在城市的路上还是走在从政的路上、经商的路上、从教的路.....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时时刻刻意识到“行人不止你一个”,随时尽已之力帮同行者“走路"顺畅。只有这样,各种各样的“堵”才会逐渐消失,转型阵痛才能尽快消除,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成; 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人也才能因“路路畅通”而感到幸福。《克拉玛依日报》2012年12月4日
(1)主题深刻(2)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论证巧妙且具有很强的逻辑力度。(3)语言简洁,朴实,善用排比,没有套话,假话,给人以娓娓道来,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