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2月10日播出的一篇录音评论,请分析说明它在运用音响和体现立论思想方面的得失。附文:(大瓷盘为什么走俏?)各位听众,曾经滞销的大瓷盘,今年下半年以来,在乌鲁木齐市十分走俏。乌鲁木齐贸易中心瓷盘柜组负责人魏杰介绍说:(录音)“特别是一尺二的、一尺四的、一尺六的汤盘、平盘,还有鱼盘,都比去年销售得好。光这个一尺二的、一尺四的两种盘子,去年来说,咱们只卖掉了200多个,可今年一下猛增到5000多个。就说那个60块——我们这里有个大盘子,60和78元的那一种,去年只卖掉两个,今年一下猛增到192个。”据了解,去年全疆瓷器批发900多万件,今年达到1300万件以上。批发和零售的大瓷盘,几乎全被企事业、机关或招待所、宾馆、饭店买去了。乌鲁木齐市西游酒家经理朱建民的话道破了大瓷盘走俏的原因:(录音)“其实,我们中盘小盘并不缺,主要是现在上边有规定,不让大吃大喝。可有些单位既想搞吃喝,又怕违反规定,就用大盘子装呢,装得再多也算一盘。这样呢,他们也好交待,我们呢也合算。所以呢,我们就多买了些大盘。”记者认为,大瓷盘走俏固然一部分属于正常销售,但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些单位存在的屡禁不止的吃喝风有关。中央曾作出规定,用“四菜一汤”来刹吃喝风,可是由于没有明确每桌宴席的标准,也没有规定瓷盘的大小,使人感到有空子可钻。于是出现了有的单位把每桌四菜一汤搞成每人四菜一汤,有的看到热菜受限制,就在凉菜、点心上大大加码,有的四盘一批,分批上桌。有个单位接待客人并没有超过“四菜一汤”,可是他们却上了一大盘手抓羊肉、一盘三只整鸡、一盘大鲤鱼,还有大盘的海参鱿鱼;“一汤”则是用火锅代替。如此“四菜一汤”比十几道菜的宴席还要丰富。有人编了顺口溜讽刺道:“‘四菜一汤’,冠冕堂皇,减少数量,精了质量,花销更多,吃得更香。”听众朋友,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也许一些喜欢搞吃喝的同志会说:我们还不是为了工作、这一点大家会理解。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即使经济发达国家,搞请客庆贺也是注意节险的。大吃大喝是不对的。刹住吃喝风,需要动真格的,否则,靠大瓷盘尺寸变着法儿搞吃喝,就难免了。
分析提示:(1)以大瓷盘畅销为“由头”引出抨击公款吃喝风屡禁不止的话题,切入点巧妙、新颖,赋予评论以引人入胜、吸引听众持续收听的魅力。(2)评论根据体现选题意图和立论思想的需要,引用两段音响,一段反映大瓷盘畅销的情况,一段旨在揭示畅销的原因。这两段音响客观而雄辩地说明了公款吃喝风的普遍性、严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强调话题现实意义和支持说理的作用,兼具“由头”和论据的双重功能。(3)第一段音响与紧接着的解说(即论述语言)相配合,收到了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支持和增强论题现实意义的积极效果。如果说这是恰当协调论述语言与音响的成功尝试,那么,第二段音响的处理则有所不足。这段音响固然可以说明大瓷盘走俏的原因,同时也说明饭店单纯牟利的经营思想,实际上为公款吃喝开了方便之门,或助长了这种歪风,可惜评论只停留在音响的表层含义上,而忽略了对其另一面含义的必要的揭露。这等于认同了受访人所谓“他们也好交待,我们呢也合算”的说法,不无表面性、片面性之嫌。(4)所谓“中央曾作出规定,用‘四菜一汤’来刹吃喝风,可是由于没有明确每桌宴席的标准,也没有规定瓷盘的大小,使人感到有空子可钻”的说法,等于把公款吃喝风屡禁不止归因于中央的规定不具体,显然是不确切或不恰当的。同时也影响了紧接着的论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