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我力图突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掌握。我在备课时把“教参”中所提到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点融合在系列的问题中,然后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详尽解说,学生们经过整整两个课时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能够背诵和默写指定的段落;理解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第二次我在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课文三个段落在写作手法、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确立了“精讲一段,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在第一段体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讨论,最后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什么是海啸;田鼠怎样糟蹋庄稼......整个教学过程也因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而不断调整,我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通过展示关系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一一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接着,我在归纳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后引导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最后总结学习收获。通过两次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持有的教学理念不同,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这位教师的两次教学加以评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不同角度回答)
答案一: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既相互促进和影响,又相互区别。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需要教师提供和创造。(5分)该教师第一次教学,未能全面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他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段落的背诵与默写;知道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5分)第二次教学,该教师坚持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理念,如通过“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最后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5分)答案二: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5分)该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5分)第二次教学中,该教师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通过“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最后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