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疸?分析比较三种黄疸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的临床生化指标变化。
体内胆红素积累过多,过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称为黄疸。按总胆红素增高原因,黄疸可分为:
① 溶血性黄疸,又称为肝前性黄疸。其产生原因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生成胆红素过多,超过肝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因此,溶血性黄疸患者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结合胆红素浓度改变不大,尿中胆红素阴性,尿胆素原升高。
② 阻塞性黄疸,又称肝后性黄疸。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管或毛细胆管内压力增高,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因此,阻塞性黄疸患者血中游离胆红素变化不大,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由于结合胆红素易溶于水,故可从肾排出。尿检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降低。
③ 肝细胞性黄疸,又称肝性黄疸。肝细胞受损害时,代谢与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一方面肝摄取游离胆红素障碍或不能将游离胆红素全部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堆积;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肝细胞肿胀,使毛细胆管堵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引起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因此,肝细胞性黄疸时,血中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均升高,但通常以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为主。尿中胆红素呈阳性,尿胆素原升高或正常,粪胆素原正常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