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曹雪芹是如何通过《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表现客观存在的悲观世界。
曹雪芹总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悲惨的现实世界,认为只有尊重“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才能真正写好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他的《红楼梦》不肯“谋虚逛妾”,比较鲜明地同那些“满”和“骗”的文学作品划清了界限。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曾雪芹以极大的真诚,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泪痕悲色,使《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同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血脉相连,气息相通,而且更集中,更概括,更富有典型意义。
(1)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把被封建统治阶级颠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颠倒过来。《红楼梦》出色地从许多方面恢复了“真”与“假”的本来西目。这不仅可以深刻地揭示那一社会的本质,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悟这样一个道理:当垂死的封建阶级,十分荒唐地、强词夺理地用政治暴力和思想压迫,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统统颠倒了的时候,那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怎能够获得起码生存权利呢?它们只好在石隙里萌发,在风刀霜剑中成长,到头来,还是敌不过“死而不僵”的“封建之虫”,惨痛地遭受了毁灭的命运!这恰恰证明:曹雪芹并没有把酿成悲剧的原因,归之于不可知的“天命”,或者是什么“偶然际会”,他已经把视线投向生活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谬,努力在那里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了
(2)打破“团國主义”,指出《红楼梦》的结局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勇敢的面对了笔下人物必然走向悲剧的命运,而绝不肯违背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许可,用人为的“大团國”来自欺欺人。他在作品里强调的“末世”,“树倒猢狲散”等严格地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上规范了那一时代的特征,为《红楼梦》里的众多人物布下了无法挣脱的悲剧氛围。曹雪芹坚决打破“团员主义”的艺术实践,是对中国悲剧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
(3)在惨酷的现实环境中,表现悲剧人物的死亡。
在《红楼梦》中,造成人间惨剧的,并不仅仅是由于某些人的卑劣和罪,更主要是由于那一社会的腐朽、残酷和不公。这样,《红楼梦》所表现得悲剧人物的死亡,就带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就相当真实的映照出那个惨酷现实世界的原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