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10年间,有近5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据《北京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从2010年至2015年不到5年的时间里,北大、北师大、清华大学校园周边的20家书店有一半关门歇业。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书店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符号,也是一个城市书墨飘香的发散器、孩子阅读兴趣的播种机,更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和书籍购买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电商低价竞争和盗版书的恶意搅局,让不少实体书店面临着生死困境,如何拯救传统书店成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自“十一五”后半期开始,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房地产持续攀升推高店面租金成本,劳动力短缺推高人力成本,两方面原因导致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也在进一步冲击和压缩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这使得本就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起来更为艰辛,因此导致不少知名书店相继出现“倒闭潮”。 自2011年起,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在政府宏观扶持下,实体书店经营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但是在高昂的房租与人工成本以及网店恶性价格战等现实问题的挤压下,单单依靠政府的政策,仍然难以解决书店发展出路的问题。所以,实体书店的彻底“逆袭”,更需要自身采取主动策略,适应时代变迁,寻求生存之道。如此,实体书店方不致成为“文化化石”。 一方面,积极借鉴网吧转型网咖的经验,实现传统书店向多元化发展、跨业经营转型。促进书店与人类多样的文化、学习、生活需求相对接,充分发挥书店文化阵地、教育平台的作用,提升服务上具备专业感染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也应主动加强营销创新,不能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离民众更近一点:可以借助于网络,向社区与年轻人群体渗透,主动将自己融入新的社会生态之中;也可以在其他文化场所谋取自己的位置,不要单打独斗,而要抱团取暖,比如在大型酒吧街、现代电影城等年轻人文化消费区设立书店,确保人流量。 总之,当下实体书店的生命力,在于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实体”资源的优势,超越简单销售图书这一发展阶段,着力积蕴自身文化厚度,张扬自身文化个性,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达到书店和读者的良性互动、长期双赢。在此过程中,更要提升追求标高,努力成为社区、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地标、精神花园,从而化解时代窘困,走向制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