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慢性肾衰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分期标准。
病因和发病机制:国外常见病因依次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等,而我国则依次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四种假说:(1)健存肾单位学说:肾实质疾病导致相当数量肾单位破坏,残余健存肾单位代偿,其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处理滤液的功能增强。当肾实质病变破坏继续进行,健存肾单位越来越少,最后不能达到人体代谢的最低要求,就发生肾功能衰竭。(2)矫枉失衡学说:当出现肾功能衰竭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病态变化,为此,机体要做出相应调整,调整过程中,又产生新的不平衡,使机体再次受到新的损害。如肾衰引起血磷增高,为促进磷的排出,甲状旁腺分泌过多激素,致甲旁亢又造成肾性骨病。(3)肾小管高代谢学说: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管呈代偿性高代谢状态,氧自由基产生多、耗氧多,可致肾小管损害、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致肾单位功能丧失。(4)毒素滞留学说:肾衰时体内多种物质蓄积,包括甲状旁腺激素、尿素、肌酐、胍类、酚类等,可引起某些尿毒症症状。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分为三个阶段:(1)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肌酐清除率在50ml/min以上,血尿素氮和肌酐正常,临床无症状。(2)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达25~501/min,临床出现夜尿多、乏力、轻度消化道和贫血等症状,肾浓缩功能差,血尿素氮及肌酐已升高,为慢性肾衰早期,即氮质血症期。(3)肾功能衰竭期:肌酐清除率降至25ml/min以下时即进入此阶段。血肌酐多在450μmol/L以上,血尿素氮在20mmol/L以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突出表现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同时会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又称尿毒症期。血肌酐在707μmol/L以上,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为慢性肾衰晚期。又称尿毒症终末期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