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分类及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习分类: (1)让幼儿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如要区分一堆物体,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颜色等。 (2)说明要求和分类的含义。进行分类时应向幼儿清楚地说明按什么要求分类,同时要使幼儿理解“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的含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行动上正确分类。 (3)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按范例分类,在和幼儿共同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先由教师拿出一个物品作为范例,让幼儿学习从一堆物品中把和教师一样的物品都拿出来(或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继而可出示两个不同的物品作为范例,请幼儿将一堆物品分别归类,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分类,由教师说出物体的名称或特征,请小朋友将物体分类。 (4)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当教师提出分类的要求后,应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想想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再动手进行分类。 (5)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扰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6)讨论分类的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幼儿作出分类后讨论分类的结果是分类教学重要的一步,是巩固和加深对类概念理解的重要方法。不同年龄的讨论方法也不同。 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一般采用:(1)重叠法。将一组物体从左边向右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的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2)并放法。把一组物体从左边向右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一对一地并排放在前一组物体的下方,然后比较这两组物体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