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论是怎样形成的?
意境作为中国文论中的最高审美范畴,其形成可以概括为:庄子发其源,刘勰开其端,皎然等进一步,王国维总其成。(1)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较早地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和“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等。这就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2)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3)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出现了“意境”的概念。随后,皎然在《诗式》中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缘境不尽日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中唐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宋人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明人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4)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论的集大成。他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