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的观点?
该理论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一理论把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在中国,较早的有西汉司马迁评《离骚》,认为《离骚》的风格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此后,扬雄提出“心画心声说”,认为“声画形”是人的情感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品位等第;至魏晋南北朝时,曹丕以“气”论文,“气”在当时指人的气度、气质、襟怀、才性。司马迁所说的“志”,扬雄所说的“情”,曹丕所说的“气”,都是作为风格的内在根据提出来的,涉及作家禀赋和创作个性的方方面面,只是他们分别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人格志向、审美情趣、个性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决定作用。而刘勰则把三者整合丰富,以专论的形式充分阐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西方,认为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有紧密内在关系的人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亚理士多德、布封、歌德、别林斯基等。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的一面,那么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此外,作家的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