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中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建构关系?
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文学作品采取两种主要的应对方式,即同化与顺应。(1)“同化”,是指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关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同化是接受者首先采取的本能性的心理行为,他总是从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出发,去领会、解释与评价作品。另外,如果作品中出现了一些读者所不熟悉的新的审美因素,但在总体上或主要方面还是与读者的审关心理结构合拍的,那么读者的结构就会同化那些新因素以丰富和补充自己,在原有基本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结构。(2)“顺应”是指当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时,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了改变与更新的作用。一般来说,顺应总是同化失败后的选择。但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阶段或不稳定的状态中,顺应占据着重要甚至主导的地位。顺应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顺应的前提是对读者而言陌生、新鲜的创新性文学作品的存在,是那些内容与形式上都突破艺术惯例的审美因素的出现。(3)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应是双向运动的建构关系。同化与顺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换。同化在结构的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吸纳了新因素,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顺应;顺应通常只是让新引入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而让旧结构的部分退居次席,即改变结构的成分及内部关系,最终新结构也必然具有同化倾向。因此,同化导向顺应,顺应又回归同化。双向建构的结果,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趋丰富,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