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代《山水诀》与《山水论》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山水诀》与《山水论》,传为王维撰,是不可信的。作为唐宋之间山水画技法短论,仍有其价值。它的特点是文字通俗,议论具体,有些见解也是精辟的。分三方面简述如下。(一)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致入微。山水画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这是创作的先决条件,短论中记载: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今日我们打开宋人的山水画,这些要求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二)布局的合理安排。北宋以前,山水画是“全景”式的布局,景物繁多,必须善于结构才能层次分明。对此短论指出了要点。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远山须要低排,近树唯宜拔迸。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三)透视的远近及物象变化的得宜。《山水论》以易记的口诀讲了一些透视上的规则: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此外,两篇短论对于自然景物之间的相互掩映及形象描绘的真实生动等问题也提供了好见解,比如:“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冬景则借地为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