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假定财政政策表现为政府支出水平变动。A点为初始经济均衡点,伴随着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形成新的内部均衡B点。由于B点位于BP线上方,产生国际收支顺差。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货币当局有义,务进入外汇市场干预,用本币购买外币来平抑汇率,结果外汇储备持有额增加。 如果不采取货币冲销,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将推动LM曲线向右移动,并在C点重新恢复对外均衡。C点所实现的国民收入水平比B点更高,说明固定汇率制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具有产出放大效应。 总体来看,如果一国生产能力相对较小,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不足以影响其他经济体,则这种开放小国在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力微弱,不是实现内外均衡的最佳选择;财政政策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在中央银行实行非冲销政策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而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得到放大,并且跨国资本流动程度越高,政策效果越好。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扩大了政府支出,改善了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另一方面却引起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有利于资本流入而不利于资本流出,改善了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所以,跨国资本流动程度越高,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致的资本流入规模就越大,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的效果也就越突出。于是,在不采取冲销政策时,因大量资本流出而导致的国内货币扩张自然进一步放大了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