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因素家庭、双生子和领养研究都显示出遗传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犯罪行为 有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重罪犯的后代被捕、犯罪和患有反 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比例更高。研究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从重罪犯那里领 养且最后成为罪犯的儿童,他们在临时孤儿院的时间要长。这说明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 用。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只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才起作用,如早年缺乏与父母或养父母的亲密关系等。双生子研究基本支持了这些领养研究的结论。一项有关犯罪行为的经典的双生子研究发 现:同卵双生子同时犯罪的比率平均为55%,而异卵双生子只有13% (Eysenck, 1978)。2.神经生物因素不少研究关注神经生物学的因素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殊影响。 有两种主要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所谓“唤醒”,是指个体的大脑皮层被外界刺激激活开始工作。依据唤醒不足理论,心 理变态者的大脑皮层被唤醒激活的程度低于常人水平。心理学家很早就发 现,在很多情境下,过高或过低的唤醒水平都会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心理变态者寻求刺 激是为了提高长期较低的唤醒水平。他们通过撒谎、吸毒、挖掘坟墓而达到常人的唤醒水 平,而这种水平常人只需要通过和好朋友在电话里聊天或看电视就能达到。根据无畏惧假说,心理变态者比常人对恐惧的阈限更高。换句话说,常人感到害怕的事 情,对于变态者来说很有可能并不恐怖。理论家企图把脑的工作方式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尤其是那些精神病态病人的临床观察 结合起来。行为抑制系统的活动减弱会导致恐惧和焦虑的体 验,而奖赏系统的活跃则与积极的情感反应相关联(Quay, 1993)。理论家们认为,这3个 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以解释心理变态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从不感到焦虑。3.心理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儿童的攻击性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制家庭过程”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比如父母对孩子 行为不当的管制和较少的关心,都会使这种攻击行为长期存在。(2)社会因素:从领养研究中获得的证据强有力的说明:环境因素是犯罪行为和反社会 性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而且,行为障碍的儿童和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很可能来自那些父母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另外,研究者发现,与周围人相互信任和团结的程度与暴力犯罪成负相关。这说明,家 庭之外的因素会影响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关的行为。(3)压力的作用:最后一个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关的因素是压力的作用。一项研究发 现,打架斗殴造成的创伤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很多遭遇过脑创伤事故的人有更大的 可能从事暴力、非法活动、撒谎和使用化名。4.整合的模型 在这个反社会行为的整合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生物、心理和社 会文化的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在是否会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问题上,遗传和环境都起着作用: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个体在冲动控制上 的缺陷,并与遗传素质(源自大脑前额叶和边缘区的机能障碍)导致的慢性的唤醒不足,共同导致了学习困难和冲动 控制问题,造成童年期品行障碍,并最终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神经生物作用、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根源。P64 P65 P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