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相关的“适应性”功能。
关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其实现的思考,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所谓的“适应性”功能问题。德育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德育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等提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取向,那就是要求学校德育立足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发挥积极的影响,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适应”的要求太多太滥,德育似乎就仅仅是一种从属物了;而且,尽管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忙于“适应”这、“适应”那,但仍然免不了人们对学校德育脱离实际,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的诘难。这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症结之一在于人们对“适应”二字的理解。首先,“适应”并非一对一的“尾随”。学校德育对于现实在时间序列上的“适应”应是对社会现实继往的回顾、对未来的前瞻,并据此对当前现实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判断三者相统一的结果,任何只取一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回顾、前瞻、当前分析,涉及德育系统与其要适应的现实两个方面。从德育的角度看,适应现实离不开自己民族传统的肩膀。否认伦理政治文化和德育的传统就会使学校德育失去现实文化的根基,无继承性的伦理规范亦将因失去相对稳定性而走向虚无。同样,谈德育对现实的适应性,也离不开对于现实的超越,德育只有传授与当前现实需要相一致的道德与政治文化才有生命力,但如果这种一致不考虑未来发展,则这一生命力就会很快枯萎。学校德育既要继承传统道德、政治文化的精华,又必须前瞻、吸取未来道德、政治文化的朝气,倡导属于未来但合乎历史潮流的伦理、思想与政治精神。只有在兼顾上述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再谈如何“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才是真实和有效的。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还有一个空间维度。那就是德育要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粗放地描述,学校德育起码要适应四种现实的需要:(1)适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性需要;(2)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3)适应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4)适应与学校教育其他平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可能将适应只作一个层次上的思考,适应应是一种系统而全面的运作。我们常犯的错误在于,谈对社会发展适应性功能时不考虑类及个体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自身特点及条件等。对于这种“适应”,学校德育系统是勉强的,而社会现实则是冷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