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般认为,德育原理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这是一个自发的德育经验和个别的德育思想形成的阶段。在原始社会,德育只是人们自发实践和感知的对象,人们只有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在奴隶社会,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德育实践经验的丰富,人们提出和探讨何为教和教之所由兴废等问题,对德育提出了许多看法,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德育思想。不过,这时对德育问题的研究是零散的、个别的,所形成的看法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古朴性、融合性,亦即它是一种经验性和记述性、描述性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猜测性,理论性很差,并且是同哲学、政治、伦理、文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是散见于政治、哲学、伦理著作之中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其关于教育的著述、看法和思想中,都包含有德育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礼记》中的《大学》篇,全文不过1743个字,但提出了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八条目的前五项为修己,后三项为治人,然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着重论述了修己和治人的一致性,提出和建立了一套“内圣外王”的封建德育思想体系。朱熹著的《小学》、《童蒙须知》,论述了小学阶段对15岁以下儿童、蒙童进行德育的问题,提出了小学德育重做事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小学和大学德育相衔接的比较完整的封建德育及其思想的体系。在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宗教性,德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甚至成为宗教思想道德教育的代名词。
(2)独立科学阶段在欧洲,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6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独立科学形态的形成,预示着德育科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从中逐渐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即将到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德育得到较大发展,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首先把教育问题、德育问题作为近现代问题提了出来,并广泛地论述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等问题,首先提出了一个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系统的绅士教育思想。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教育独立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德育科学开始从教育中分化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以来,德育理论向着既分化又综合的方向发展,德育原理又从德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其期间较有影响的德育学、德育原理著作有德国凯兴斯泰纳(1852~1932)的《品格概念与品德教育》、法国杜德海姆(旧译涂尔干,1858~1917)的《道德教育论》,美国杜威(1859~1952)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等。
(3)真正科学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诞生了,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开辟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为德育科学、德育原理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为德育原理成为真正的科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德育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前提和实践基础。在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德育实践的基础上,德育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写出了一些很有科学价值的德育原理著作,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加里宁的教育文集《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马卡连柯全集》等,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了社会主义德育问题,阐述了重要的德育思想。我国的德育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在为建立和发展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