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并分析特质论与类型论这两种人格描述模式。
(1)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学说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R·B·卡特尔。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①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②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于1949年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③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是: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宜人性:随和,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尽责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开放性: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可以通过NEO-R人格调查表来测定。 (2)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其中T型人格、内外向人格、阴阳五行说分别印证了这三种模式。 ①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一型。如果冒险行为是朝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就是T+型人格;如果是破坏性和消极的刺激行为,则被视为T一型人格。 ②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内向与外向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为指标的心理类型。我们把善于将心理活动展现于外的人格特征称为外向人格。我们把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为内向人格。 ③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黄帝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胆小、孤僻、多疑。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人格特征是沉静、节制、稳健、嫉妒心强。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其人格特征是大胆、进攻、傲慢、暴躁。少阳之人: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外露、乐观、机智、随和。阴阳平和:阴阳气和,其人格特征是平静、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