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校教师的群体结构。
教师的群体结构是指教师在年龄、学历、职务、专业、来源等方面的构成状态。教师的群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1)年龄结构。教师队伍年龄构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的活力和潜力。年龄结构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各年龄段教师人数的比例等指标。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的教师的平均年龄状况。一般情况下,较好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结合,年龄梯次合理分布,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创造力强的中年骨干,还有思想敏锐、积极好学的青年教师。以高级职称来说,较佳年龄应是大多数在35~50岁之间。学校规格层次、教学任务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对教师年龄结构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一般说来,理工科学校知识更新快,年龄轻些为宜;文科、医科类学校知识积累的时间长,年龄可大些。培训层次较低的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应大一些。(2)职务结构。教师队伍中不同职称教师构成状况及相互间的关系,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反映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职务结构因校而异。培养研究生任务重的或研究型高校,高级职务或职称的教师比例应高些;培养本科生任务为主的高校,高级职务或职称的教师比例可以低些。应该根据学校承担的任务性质、工作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工作成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师队伍职务结构。保持高校教师队伍职务结构动态优化的途径是,大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根据教师的学术水平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破除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等不良现象,确保公平竞争。(3)专业结构。高校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构成状况以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的配备情况,反映一所学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适应程度,也体现学校专业建设的特色。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重点学科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4)学历结构。教师队伍中不同学历人数的比例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根据《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需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我国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上由三个层次组成: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般说来,教师的学历越高,所具有的理论知识的起点就越高,适应能力和后劲就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教师管理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各种学历教师的合理比例。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是解决高校教师学位偏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5)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指教师的来源构成状态。合理的学缘结构意味着高校教师来自于五湖四海,而不是来自同一源头,因而有利于避免“近亲繁殖”,促进人员的交流和流动,活跃学术空气。“近亲繁殖”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逐步扩大“外源”,合理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从不同高校和渠道引进人才,彻底改变教师队伍人员来源过于单一的状况,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