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的历史与现状。
(1)义务教育投资历史回顾。中国义务教育投资历史性波浪增长。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义务教育投资虽有起落,但总的趋势在发展,在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迎来了春天,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2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道路。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投资受到重视。义务教育投资历史性存在着诸多问题。义务教育投资的增长历史上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波动较大;义务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总投资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总的是上升趋势,但不稳定,有的时期和年份甚至有大幅度下降的态势。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历史性沿革。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1950年至1953年实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三级管理”阶段;1954年至1957年实行的“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1958年至1971年实行的“中央与地方结合,以地方为主”阶段;1972年至1979年实行的“中央财政预算单列、专款专用下达”阶段;1985年以后实行的“地方财政切块安排,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补助”阶段。(2)中国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分析。①义务教育学龄组人口现状绝对量分析。社会人口增长,特别是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增长,给义务教育及其投资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从1986年开始我国进入第三次入口生育高峰期,到2000年,7~12周岁小学适龄组人口约为1.4亿人,比1987年的1.15亿人增加了21.7%。也就是说,未来小学学龄组人口由原来一直保持在1亿左右的数字,增加到将近1.5亿人,未来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②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分析。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里所说的生均经费是指生均教育事业费。国际研究表明,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生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基本相同,初等教育一般占10%,高等教育一般占20%(除非洲国家较高外)。国外往往将这一比例看做是培训一名学生的平均成本,并作为衡量教育经费是否短缺的标准。中国1978年以来,初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6%左右,低于国际标准水平4个百分点,中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低于国际标准水平6个百分点。说明中国义务教育投资仍存在着短缺现象。③义务教育投资来源分析。义务教育投资来源从投资主体分析,有三个方面即国家投资、企事业单位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中国义务教育投资来源,由六个部分构成,即:国家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国家财政部门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厂矿企业营业外用于义务教育经费;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和减免税收部分,用于义务教育;社会集资捐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学生家庭和个人负担的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