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第三人效果理论并举例说明。
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普斯·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概念。第三人效果理论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即受媒体影响最大不是“你”和“我”,而是“他/他们”,即所谓的第三人。该理论有两个假设:感觉假设——人们认为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行为假设——在认识第三人效果后,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防止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自己。举例: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时在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潮,其背后折射出人们类似“第三人效果”的心理动因,即生怕别人把盐抢光后使自己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