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分析文化偏见的产生原因及过程。
文化偏见一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被频繁指出的问题,尽管如此,不论显性还是隐性的文化偏见,却从未绝迹。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所属文化群体(通常以国家、民族为单位)的成员视为“自己人”,而将其他文化群体成员一概划为“外人”,并对“外人”抱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和排斥感。同时,由于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作祟,人们往往把本民族、本国的文化置于中心地位,并“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点衡量其他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体现出一种民族优越感。
久而久之,这些有欠客观、真实的文化描述,主要通过媒介呈现、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途径广泛传播,在固定人群中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或“思维定势”(stereotype)。当人们依据这些“定势思维”去认知具体对象时,往往容易得出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已形成的“文化定势”,并在高度整合和概括之后,产生文化偏见,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的信息感知和处事方式。
文化偏见多指对某一文化群体负面、消极、甚至带有贬毁性的观点,而且,由于个体 情感的深度卷入,很难在形成后加以改变或匡正,反而容易引起文化歧视。欧美国家向来自恃经济发达,在西方中心论的价值体系之下,习惯于从高人一等的“自我”视角,评判其他文化的优劣,并从“己邦”“异域”的框架中,简单地得出“我们好”“他们坏”的结论。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偏见和误读,以及美国媒体对黑人形象、亚裔形象的负面塑造,都是文化偏见的具体表征。
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一方面,西方媒介乐意承认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成就,热衷于传播丝绸、茶叶、书法、太极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这也许是出于寻求异国情调的考虑,满足受众想逃离自身文化束缚,企图尝试不同价值观,渴望经历不同生活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有些西方媒介却在文化偏见的影响下,对中国进行歪曲、失实的报道。西方媒介的涉华报道框架,主要集中于人权、中国威胁论、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共产主义专制、环保问题、贸易争端、台独、藏独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