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二战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布鲁默、戈夫曼和衣阿华学派芒福德·库恩等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推进了符号互动论的大发展,使之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米德在其1934年所作的《心灵、自我和社会》中,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库利关于“镜中之我”的理论同样对符号互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个体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是自我的反映,这些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从这些反映中,人们可以来逐步明确自己的身份。布鲁默和他的追随者认为: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布鲁默把“符号互动论”看成是人际互动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试图“理解”彼此的行动。人们对彼此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即依据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决定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