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城镇化进程中的“推一一拉”理论。
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19世纪末,这一理论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在其著述《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雷文斯坦侧重于用经济因素探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一拉力”规律,认为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则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提出人口转移有两种方向,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促使或阻碍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观点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但并没有超越其基本思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推一拉”理论检验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1)从城市的拉力看,西方以工业化为主,城市拉力大于农村的推力,而中国则以商业化为主,农村的推力大于城市的拉力。(2)从农村的推力看,中西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这一点与西方截然不同。总之,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愈来愈多的人口从农业吸引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这种人口流动的“推一拉”力模式及城市化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紧密相联,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