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元明清时期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1)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①基督教渗入中国。古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当时参与世界经济流通的媒介。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达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②欧洲商业渗入中国。来自威尼斯的商人进入中国,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③多种文化的进入。在泉州、扬州等地近年还发现了一些基督教、穆斯林的墓地和一批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石刻,显示着当时这些城市国际交流的频繁。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忽必烈奉西藏僧人八思巴为国师,又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④中国文化流入西亚和欧洲。在外蒙古和撒马尔罕地区,生活着许多中国匠人,在叶塞尼亚河上游,也有中国的丝织工定居在那里。在被蒙古人征服的西亚地区,中国的水利工程家还曾受雇于两河灌溉工程。蒙古人保持着一种对工匠、技术人员近于宗教崇拜的虔诚情感,科学技术受到重视。中国的花布印制技术、印刷术、火qi 制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到远方。同样,回族的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及医药学著作,也大量传入中国。(2)明清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①西方文化的进入。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明末清初在中国的西方教士多达六十余人。明末信徒有数千人,到清康熙年间,信教者已多达十几万人。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入中国。那时的传教士不像晚清时期传教士那样凶恶,他们努力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学习汉语,改穿中国文士服装,承认人们崇拜孔子等,都贴近了他们与中国人的距离。⑦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在18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18世纪在这里家喻户晓。它的降低病毒源毒力的治疗原则,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中国的科举制经过门多萨、金尼阁、弗内斯的反复介绍传到西方,在1676年出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一书里,作者魁奈提出应像中国那样,经过考试选拔官员。法国大革命时曾实行过由考试选拔官吏的做法,据谢和耐的看法是与中国的影响有关。对西方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还包括观念层面的内容。清朝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中国的审美观念也伴随着白色陶瓷、家具、花园建筑术的传入,对西方施以相当影响;伦敦附近一处中式花园当时非常有名。18世纪是西方科学孕育的重要时期,据李约瑟看,莱布尼兹的哲学理论,是受到宋明儒学中“理一分殊”命题启迪的。“理一分殊”的观念认为,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分有普遍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