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唐宋之际士大夫的文化作为。
(1)唐代开元、天宝以前的读书人,因身处太平盛世,又遇上皇帝的重诗尚文,精神是昂扬的。但那时的昂扬多系念于一己的功名事业,或关注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前者如边塞诗的高歌,后者如田园诗派的吟唱。(2)安史之乱引起唐王朝的衰落,这个巨大的变局激起了一种华夏种族意识的觉醒运动。激发了唐宋由科举而形成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振作和以变法为中心的改革运动。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唐思想界、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思想两方面的变化在这些人身上分别表现出来。中唐时期儒家经典之学也形成一时风气,如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左传》之学。文化的道统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感,发之而为文章为诗歌,韩柳等中唐士人的思想、文章及学问,基本就是宋代文人精神的基本范围和规模。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北宋实行的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为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沿着“道统”意识发展,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尽管在这套学问上,北宋的理学家瞧不上韩愈等人,但他们的确是承着韩愈开的传统而发展的。他们对佛家、道教的思想方法多有借鉴,但他们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用意,就是要反对佛、老。理学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儒家经典在唐代以前重五经,在宋代心性之学的发展过程中,《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著作中的义理,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阐明,最终朱熹为四部书做的注释流行开来,《四书》终于替代了《五经》,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