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印度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于阗。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徒陆续来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初归于消灭,19世纪后逐渐复兴。由于中国对印度佛教的全面继承与发展,印度佛教徒反而又向中国佛教界学习佛教的基本内容。中外佛教史上的这一“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