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期望理论?它对管理者有何借鉴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或期望)的大小;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大小。激励的潜力、期望和效价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M—V×E。其中:M表示激励力,激发力量的高低,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V表示效价,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E表示期望值,是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对追求的目标价值估计的越大,实现的可能性估计越高,受激发的程度就越强烈,焕发出的潜力就越大。若期望和效价有一方为零,激励作用也就消失。期望理论的启示是:如果要想获得较大的激励,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1)要弄清楚所要做的事情对于员工的重要性;(2)要弄明白做该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从管理角度来讲,管理者就是要充分利用员工工作中的期望要素,增强员工的自我激励能力,并创造条件使员工的期望得到实现,进而提高激励水平。